天津大無縫鋼管廠 電 話:022-58782990 |
干這行的太‘聰明’了,取消了硼鋼的退稅,現在就加鉻;如果取消了鉻,就可能加釩,有政策就有對策,這需要不停地去堵各種漏洞。
在他看來,這不僅涉及國家利益,更關乎特鋼行業退稅政策的存廢,“特鋼本來的效益就不太好,我們要保住特鋼這來之不易的13%的退稅!
現實情況是,出口中有相當大的比例并非國家鼓勵的真正意義上的合金鋼管,這些合金鋼管廠(甚至鋼坯)在添加少量鉻之后搖身變為“合金鋼管”,然而實際上這并未改善產品的性能,生產加鉻鋼的主要動力源于出口退稅。
根據中國的退稅政策,螺紋鋼、普通線材等低附加值的合金鋼管廠出口被課以15%的關稅,而含鉻量達到一定標準的合金鋼管廠產品,可按合金鋼管獲得最高13%的出口退稅,里外相差28%,因而出現大量投機行為,不少鋼坯,甚至地條鋼也借道合金鋼管出口海外。
目前數以千萬噸計的合金鋼管廠在摻加少量鉻后,搖身一變以合金鋼管名義出口,每噸成本增加數十元,與此對應的回報卻是數百元的出口退稅,重利之下,合金鋼管廠加鉻出口漸成業內皆知的潛規則。
資訊總監徐向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,加鉻的偽合金鋼管出口量目前占合金鋼管廠出口總量的30%-40%左右,“去年合金鋼管廠出口量大概是1.1億噸,以這種合金鋼管形式出口的大概有三四千萬噸的體量,最近幾年增長得非常的快!
王懷世提供了更為具體的數字:去年“其他合金鋼管條、桿”稅號下的出口量有2918萬噸,實際上特鋼協會能統計到的數據只有190多萬噸,即使部分正規特鋼未在統計范圍內,但正規的出口總共也不過300萬噸,剩下的2600萬噸可能就是這類出口,而這還只是棒材方面的數據,其他板材也存在類似的情形。
中鋼協表示,真正的鉻合金鋼管鉻含量多為1.0%,或是0.8%,其出口價格大概在5000元。
他表示,0.3%是國家退稅合金鋼管的下限,不少公司會在普通合金鋼管廠中簡單添加0.33%左右的鉻,從而在表面上達到退稅政策中“其他合金鋼管”的最基本要求,如此每噸會增加50-60元的成本,然而以合金鋼管名義出口每噸可以輕松獲得數百元的退稅。